保险时讯 · 2016-05-09 0

“夸克联盟”等互助计划

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了,人与人的距离不在是问题,信息现在满天飞,而我们又如何的去分析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。前段时间的“魏则西”事件这个就是一个刺疼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某一点。为什么会这样,是深深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?百度为什么要这样?医院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要怎样分辨?

这两年国家都在大力推互联网+,保险,工业4.0……但是,国家推行这些,但是分辨真假现在还是要靠自己,而自己又怎样分辨出真的,假的呢?P2P理财,E租宝…这些都是互联网+理财的模式,传统再加上新模式,而这样的模式就是缺少监管机构。现在,相信大家也会在网站找到一些保险互助的,就是大家一起先把钱捐到互助公司或机构的帐号里,前提是成为会员了,当这些会员中任何一个人得重疾或意外,这发现互助的公司或机构核实后就把钱打过去。这些费用都是均摊,互助额度存在不确定性。

      而这种模式就是互联网+的模式,但是这种的方式并不是保险的模式,为什么?因为这些机构并不是保险公司,也没有得到保监局的发文认可的保险公司资质。这些公司或机构他们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,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,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,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,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,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…..

而这些互助往往都是要看诚信,如果他们不以诚信为主,那之前大家所捐的款就和哪些E租宝、P2P理财跑路也是有可能发生的,这种模式是挺好的,就是怕被玩坏了,诚信很重要。

下面是保监会发的风险提示的明文,我们可以来看看。


文章转载于:保监微课堂的微信公众号,版权所有权归于保监微课堂,公众微信号:bjwkt_circ

《就“夸克联盟”等互助计划,保监会两次发声!》

2015年以来,部分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平台推出 “夸克联盟”等互助计划,保监会曾发过关于这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!近期这类互助计划又涉及所谓车辆风险部分,部分媒体针对此事也进行了报道。针对此事,保监会再次发声,就有关情况进行了答记者问。晓保便为大家综合来科普一下这方面的信息!

首先来了解,“夸克联盟”等互助计划究竟是什么?

“xx互助”、“××联盟”主要是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多种与相互保险形式类似的“互助计划”,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等领域。其推出的互助计划大都采取收取小额费用,发生互助事件后再均摊互助资金的模式,互助额度存在不确定性。

其次来认识,这类互助计划可靠吗?存在怎样的风险?

事实上,早在2015年,保监会就针对这类保险活动发出过明确风险提示。2016年5月份,保监会再次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了它们的风险性!

风险一: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,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

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,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,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,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,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,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,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、个人隐私泄露、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。

风险二:部分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,极易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

有的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,以所谓“超低价保障”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开展营销,将两者进行不客观地比较和挂钩;有的网站将互助计划和保险产品混搭销售,极力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,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,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互助计划是保险产品或所谓“互联网+保险”的新型产品。这些做法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,也可能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。

风险三:警惕以相互保险名义骗取钱款

部分机构、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“互助计划”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、微博、微信平台销售,采用低门槛、先收费、无服务的形式,可能诱发诈骗行为,由于传播速度较快,收费金额较小,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。

特别提醒

在这次对外声明中,中国保监会再次重申:任何主体未经保监会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经营或变相经营保险业务。在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和宣传的过程中,不得使用保险术语,承诺责任保障,或与保险产品进行对比挂钩;不得宣称互助计划及资金管理受到政府监管、具备保险经营资质;不得非法建立资金池。

现在的信息是很多,多的让我们无从选择,而现在我们人人都要学习一种技能,必须要学习的技能就是:学习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假,多问问身边的人。